杨静宜|全身心的爱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先决条件
杨静宜
中国日报国际研学特聘领队,
编者按
本文是基于对中科院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2018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修班学员—--杨静宜的采访编辑而成。杨静宜,来自四川成都,2008年5月,在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她以一名英语教师的志愿者身份参与到都江堰地震灾区孩子的教学工作,这一年,她大学刚毕业两三年,可是在这期间她像一位天使一样,用爱和温暖滋养着灾区的孩子们,深得当地老百姓们的喜爱,在大家的要求和帮助下,她创办了爱迪思英语学校。如今,她已陪伴这帮孩子走过了十余年光景,最大的孩子已在日本读博士,最小的孩子也已是大学二年级的孩子。
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爱心的人,您能想到她有一个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吗?您能想到她在命运极端捉弄的情境下还能充满力量的前行吗?还能不断学习、敢于探索和创新,把爱、积极的态度、科学的理念无私的传达给更多的人吗?看完这个故事,你会找到答案。
一个学员,一个故事,一起走近她……..
200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让全中国人民都无比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个日子的前几天,一位20多岁、刚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姑娘,由于身体患有子宫巧克力囊肿,医生说未来她怀孕的几率可能很小,需要做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但没有父母的陪伴,手术时还找不到亲人签字。因为父母在她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妈妈由于罹患疾病失去了自理能力,父亲也很少关心她。最后她只能请求刚结婚没多久的先生签字,到现在她还很感激先生当时对她说的话“没孩子也没关系”。
就是带着这样的身心打击,这位年轻的姑娘从成都勇敢奔赴都江堰灾区,谁也没有想到,一个刚做完手术没几天的她,就作为一名志愿者,义务给当地的灾区孩子讲课,从帐篷到胶板房,从车库到茶楼,到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当她看到太多生离死别的场合------有的家庭因这次地震失去了爱人、亲人,失去了老人、孩子,有的人死后连尸体都无法找到,很多人因此而疯掉了,到处都是哀鸣声。她当时就释然了,自己的苦算什么呢,简直太不值一提了。这位年轻的姑娘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杨静宜。
由于她充满爱心,又免费义务的教孩子英语知识,孩子们就越来越多,很多地方显得很拥挤,这时,就有老百姓提议她,能否为这些孩子们建一所学校?对于一个20出头刚毕业没多久的她来说,创办一个学校这件事,是她连想就没想过、也不敢想的事情,可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学校还真给建成了,就是现在的爱迪思英语学校。她也因此开启了她人生中的教育生涯。
这个学校从2011年到现在,已成长为都江堰面积最大的学校,遍布孩子每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幼儿园到高中。至今她也已陪伴这些孩子走过了700多个星期,每星期杨静宜都会拉着行李箱,把都江堰没有的东西坐上大巴车从成都运到都江堰。有一次,她还花了8000元的高价钱买了台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放国外的电影、BBC的节目,因为她想让孩子们知道世界真的很大,要出去看看,不能因为都江堰现在的样子就因此失去了希望,失去了对生命的期待和向往。
与此同时,她还去了两次以色列,去探究犹太人的教育,想弄明白为什么犹太人能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而我国的历史文化也不差,凭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她走出去去看、去听那些“巨人”的故事,以便增长自己的智慧。可是,在工作中,也会有困惑,尤其是高三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成绩虽好却不知路在何方?甚至不只是高三的孩子,还有很多成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要去向何方?甚至包括自己也有不清晰的时候。
当她这样问自己时,一个声音在她内心浮现,就是她想与自己的父母建立联结,期待在父母离开世界的时候,她能充满感情的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因为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叫出过一次。当这个声音出现时,她泪流满面。就是基于这些,让她选择来到了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通过学习,她才发觉每一个人要认识自己,想清晰明白到哪里去,不是在外在层面,不是买什么房什么车,而是要向内看,向内求,而不是被外界的声音和评价丢了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这,她认为只有自己清晰了看到了这些,才能带领孩子去看到,这样才能达到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活成如其所是的样子。在学习儿童心理学后,她每天早晨8点,从不间断的会为群里的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课程,直接惠及到身边的人,这是她深感骄傲的事情。
在今年的集中面授期间,她也被80多岁的张梅玲、佟乐泉两位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所打动,由于她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姥姥抚养长大,她说看到这两位老教授很容易就觉得亲切,很快就能给他们联结上,他们给了她很多的能量。别看他们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他们依然拥有强有力的生命状态,对学术追求严谨又不乏活泼,能够挣脱时间的束缚,这对她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也是最能感染到她的一部分。
另外她也很赞同施建农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教育理念,要想当好一位老师,首要的条件是有爱,这个老师要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去启迪他的创造性的思维,有自己的视角和判断,可谓是大道至简。这些教育理念学起来的话就会很有认同感,有能很好的应用到自己的学校管理和工作中,还可以应用到父母课堂中,
此外,除了学习儿童心理学专业外,她还学习了史占彪老师的合作对话心理教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她拥有了更好的助人能力,和自己母亲的关系也有了改善。说到这的时候,她举了一个例子,她说从小到大没有过过生日,因为对自己父母有太多的抱怨、不理解,内心总不断发问凭什么自己3岁时他们就离婚,为什么她的妈妈得了精神疾病,凭什么她从小就遭受别人的嘲笑?可去年,她居然为自己的妈妈过了生日,还邀请了她的病友、邻居等一同参加,她竟然做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做到的事情,拍照时还把手搭在自己妈妈的肩上。而这一切都和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心理学有非常大的关系。
除了这些,在这次集中面授中,还有很多同学们特别友好,由于这次他们有个集中面授教学点是在国家会议中心,每天早上她要讲微课的时候,同学们会帮她占下座位,她也会帮助其他同学,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去探索,晚上还一同探讨白天学到的某个概念,比对下东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以及如何和自己的工作、生活做结合等。同学们的这种学习热情极大的鼓舞了她,让她觉得自己在这条路上一点也不孤单。
正是周围人的爱,自己对别人无私的关爱,让她周围的世界朝向良性发展,在她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时,她也忽然之间发现爸爸妈妈给她的爱是特别而深沉的,她不用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去叫爸爸妈妈的那种形式,如果大家都一模一样的去表达了,这个世界就不会有朱自清的《背影》那样的父亲之爱。正是有了这份理解和接纳,她也变得更加宽容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多了很多,因为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又如此的不容易。
当一个人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对情绪情感有了深一层次的觉察和接纳后,很多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我想这就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杨静宜把“爱”当成信仰的结果。很神奇但确实生命因此而不同了。最后,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她在给予很多孩子爱的同时,她也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已经4岁了,在如此有爱的妈妈关怀下,他每天都在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