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彦|成长,是一个从向外看到向内求的过程
陈江彦
PET父母效能讲师
绘画心理学导师
无条件养育和母乳喂养实践者
编者按
本文是基于对中科院心理所2017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5 班的学员陈江彦的采访编辑而成。陈江彦,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7岁,老二5岁),曾担任CCTV财经频道编辑,现在是一名P.E.T培训师,是一位从大山里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坚韧女性。
在初为人母的时候,她不懂如何育儿,和爱人共同计划着在孩子满1岁时就将其送回老家,这样就能不耽误工作挣钱了,可是当孩子出生后,她的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但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还坚持一定要亲子带且要母乳喂养,并在2017年开始系统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课程。
在这期间她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她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情?为什么她说2年的心理所学习课程给她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班里的同学情可以写成一本书了?为什么她说每位父母都应该被培训而不是被指责?为什么她说成长是一个从向外看到向内求的过程?
一个学员,一个故事,一起走近她........
我是一名从大山里靠学习走出来的孩子,我的家在很偏远的南方小镇,传说中需要坐火车倒汽车,再换马车,然后徒步才能到达的地方,所以在大家都倡导爱和自由、无条件养育理念的大环境下,我对读书方能开阔一片天地是有不同体会的,因为这是我真实走过的路。
所以在2011年年初面对两个刚领了结婚证就发现自己有宝宝的年轻人,不是喜悦而是纠结:要还是不要?作为女性有宝宝了舍不得不要,可是我和孩子爸爸真的一穷二白啊,租住的房子还是隔断(就是一间七八十平米的房子被隔板隔出五六间房子来出租)。或许是每一个女人一但成为妈妈,就会生出无穷的力量来,这份力量也在我往后的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我很想要这个孩子,于是跟先生分(说)析(服):“怀着宝宝的这段时间我坚持上班,我上班的钱存下来,只花你的工资,等到孩子出生我辞职,我带孩子的这一年花我存的工资,你的工资还可以存起来。等孩子一岁了把她送回老家,我再继续出来工作,这样俩人一起赚钱在北京买车买房不是不可以的。”这么一算,我们不但可以生孩子,还有存款,先生也觉得蛮好,那就要呗。那一年我拖着一个孕肚每天把自己吐的胃黏膜出血上班也没有迟到早退过。最终我确实是辞职了,但没把孩子送回老家。
那时候的我在CCTV财经频道下做财经编辑,以前不会浏览育儿频道。肚子里有宝宝后,怎么看哪里都是育儿知识,也就在那时不小心接触到小巫,我实在是太粉小巫了,她就是我的偶像,我把她写的书以及她看过的书(每本她写的书后面都付了长长的书单)全都买来看,越看越喜欢,越喜欢越看,开始了解到这个世间上读书可以获得成就,但如何喜欢读书学习是有科学可讲的。我认为不爱读书的人极有可能是后天的养育不当造成的。从此我的育儿理念来了个720度的大转弯,不但不能把孩子送回老家,我还要自己亲自带并且母乳喂养。
看书于我而言除了小说我可以废寝忘食,看工具类书籍绝对是最好的治疗失眠的绝佳方式,神奇的是我阅读育儿类书籍,无论多么教科多么理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重点是看过后书中得内容竟然还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什么鬼?人一旦着了魔了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我就是从那时候起对幼儿教育痴迷上的,因为孩子上学举家从大东城搬到大北城,只为追寻黑柳彻子笔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芭学园。
记得孩子学校的老师发了一篇文章:如果你很喜欢一个行业那你的天赋可能在哪里。我玩笑的留言:难不成我的天赋是带娃?因为面对孩子我貌似有用不完的耐心。老师说你来当老师吧!从此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正式在心里开起花来,于是在2017年我走进中科院心理所系统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也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想要学习专业知识去协助去支持父母们。
某天,我有个朋友问我:“江彦,我一直好奇你是怎样上课的?你是直接告诉她们道理吗?”
“不是,我上课时几乎不讲概念,我会直接做出来,比如接纳,我不会说什么是接纳,而是直接接纳学员。”
当时我的朋友很纳闷,这样学员不是什么都没学到吗?我告诉她曾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有一天我的学员上完工作坊一段时间后,给我发私信说在工作坊上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但是神奇的是回到家她竟然可以接纳她的先生发脾气,她自己性情反而温和下来了,随着这样的反馈越来越多,我愈发觉得应该把概念、理念行持出来而不是讲出来。
那时我还不明白把一个概念讲出来和实践出来有什么不同,直到我刚出院第二天就去上佟乐泉老师的课程我才明白:“当你把一个道理讲出来的时候,对方只会拿这个道理去讲给别人听,变成一个炫耀的武器,但如果是实践出来,对方就会拿这个道理要求自己,认真践行。”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不顾身体的疲惫和虚弱、走几步路就直冒冷汗也要去上佟老师的课程的原因,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师者,他的课堂上几乎听不到道理也听不到理论,晦涩难懂的各种理论在佟老师的嘴巴里全都是生活的语言,通篇没有理论却处处是理论,这是得多深得段位啊。
直遇师者是莫大的福德,而我就这样幸运的遇到了,如果你条件允许我想邀请你走进教室的课堂,因为当你来了,你才能感受到每一位老师的谦卑、专业以及拖家带口后重新遇到难能可贵的同学情。因为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无论是年轻的还是老一辈的专家,都共同的表现出一个特质:师者即解惑者。
这样的情感,用语言没法表达。就像以前我不理解摄影爱好者不顾道路山峰的险阻,拔山涉水只为拍到美景,直到某天我犯神经凌晨四点半去莽山看日出,当我看到太阳从山峰的顶端偷偷的探出脸,整个群山瞬间霞光万丈,感觉群山就在那一刻醒了过来,它是那样的震撼,你发现所有的辛苦都值了,你会发现自己在那个当下是那样的渺小又是那样的浩瀚,你可以原谅所有过往、拥抱所有时光。但那刻我才真正理解了他摄影爱好者的不辞辛苦,而在心理所为期两年的周末学习时光,也同样带给我这样的震撼。
佟老师快八十了,每次他上课不迟到不拖堂不用讲义,一天八个小时,他就讲足足八个小时,讲课的过程中随时能听到佟老师说对不起,这地方我说的不严谨,对不起对不起。佟老师说“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三句话我们要形成习惯,而且说的时候要诚心诚意的去说。”道理每个人都会讲,会做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老师们不仅言传还身教,佟老师尤甚。
在《蒙台梭利教学法及课程设置》课上,佟老师问我们什么是早教?他说,早教,是对准父母的教育。这是我听过对早教最好的解释。当我们把重心放在给孩子报各种班,如何才能让孩子变的如我希望的那样时,佟老师关于早教的解释却真正的把问题的核心给道出来:养育孩子,先教育父母。这其实是一个由外向内看的过程。
而只有当我们开始真正的向内看向内求,把放在Ta身上的眼光放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时,你会发现,以前Ta身上好多你不接受的行为竟然慢慢的消失了。各种关系也从紧张变得愉悦,棘手的问题也不在棘手,原本不随我愿的TA也变得如自己所想起来。
这也正是我最终选择成为一名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的原因,它除了让人向外求指向向内求这个核心,还有让我特别喜欢的,它有非常人本的对父母的同理和尊重:父母(TA)应该被培训而非被指责。在中科院心理所所学习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理念,让我能在P.E.T的培训中,更胸有成竹,更能找到让亲子沟通走向良性互动的着手点。
父母应该被培训而非被指责,其实这句话可以换成每个人应该被培训而非被指责,当我们这样的看的时候面对医患关系、家校关系、职场关系、家庭关系时,我们就会更容易摒弃我们站队、归责、评判的习惯而是抱持一种彼此包容共同改进的态度,如此长期以往,实现陶渊明笔下桃园生活是可以期待的。
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火种不怕小,就怕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