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时代给课堂教学带来的3点启示老师该知道!

今天是脑科学的时代

现代化的教育已经无法脱离对脑科学的研究
任何一项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品质的提升
知识的获取、合作的建立
行为的改变、情绪的调节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
及自控力等的养成
都与脑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背后都是对大脑深层认知的科学塑造
图片.png
愉快而高效的学习能否实现?
教育设计如何遵循大脑发育规律?
学习环境和情绪
会对大脑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何基于科学的大脑分工规律
实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突破?
如何依靠脑科学激发学生主动性?
如何带动教育方式的变革?
脑科学又将给学习与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
……
所有这些问题一一被重视、被探索
并被逐渐破解
教育的内涵、学习的意义、课堂的改变
都将变得更多科学且充满可能、能量无穷

图片.png

脑科学研究给教育带来的启示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就通过著名的割裂脑实验,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左半脑是“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是“图像脑”、“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就大脑的分工不同来说,反观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会发现较为偏颇于左脑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右脑的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抑制其发展的。那么当今的教育该如何更符合大脑分工规律,从而更促进孩子的学习提升呢?

图片.png

脑科学在课堂一


让学生掌握大脑运作规律实现高效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大脑一生都具有可塑性”。
脑是学习的器官,认识并遵循大脑的运作规律,是教与学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性条件。
因此,了解和应用脑科学中与学习有关的成果,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新知识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思,这对于形成长时记忆十分重要。因为当大脑短暂休息时,它无需对其他与之竞争的刺激做出反应,就有时间来加强神经细胞的联系,加快大脑的蛋白质交替,使神经元的突触得到巩固强化,这是大脑关于注意的规律。

图片.png

如何拥有一个记忆力强的大脑?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大脑有效记忆的方法,如联想、归纳、复述、讨论、首因-近因、多通道等,并在课堂上通过活动场景的设计,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不仅自己要了解和应用脑科学有关成果,还要向学生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使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图片.png

例如,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人脑终生都具可塑性”,而新奇性和挑战性是促使其生长的营养素,“学习与经验可以改变脑皮层的厚度与树突的结构”

相反,简单乏味的学习内容,不求甚解的懒汉思维,会使大脑消极怠工并发生退化,“这是可塑性大脑的抗议,因为我们停止学新的东西,它就没有办法再去执行它最重要的东西——改变大脑了。”

学生在了解了脑科学的相关知识,就会为了让自己的大脑更聪明,去有意识无意识地摸索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有效性。

图片.png

脑科学在课堂二

通过促进大脑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自我调控是我们大脑的重要功能。也是促进大脑发展的有效手段。
一个人在自我审思和自我调控中的所思所想,如分析、判断、选择、监测、评价、调节等,基本上都是新信息的处理,因而更能刺激大脑神经元持续放电并生出新的树突,使大脑活动更为灵敏与高效。
一个善于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和刺激的人,一个喜欢提出自我挑战的人,其大脑突触的联结较其他人更多,脑神经网络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复杂。
因为审思注重反馈,反馈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了自我体验,同时也降低了肾上腺的紧张反应,加速了快乐的神经递质的分泌,这就为脑的发展提供了营养。
我国古代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身体力行。
之后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也都相继提出了诸如自然教育、儿童中心主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体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和流派。
教育既不是盲目追随儿童的自身发展,也不仅仅是让学生适应和依附社会,其根本要旨在于培育富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教育始终的一根主线。

图片.png


教学中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技巧


1

营造轻松和谐学习氛围,解放学生身心

上课时,不要求学生整节课都正襟危坐,而应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双脚,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放松,这样,学生才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2

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解放学生的精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平等的人格、平等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关键。

3

营造百花齐放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嘴巴

陶行知先生还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老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勇于表达,大胆质疑。

4

授之以渔,教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如教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通过资料解决相关问题等。

图片.png

脑科学在课堂三

通过情绪调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杏仁核控制和调节着人的情绪,情绪和情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大脑本能地偏好于快乐的记忆,所以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如果学生长期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中,肾上腺就会分泌出一种压力激素——皮质醇,皮质醇长期停留在体内,会降低人的免疫功能,并且影响到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对身体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兴趣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自我生成兴趣的能力,去形成和发展新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图片.png

如何培养学生感受学习快乐的能力

脑科学研究证明:“个体努力追求自己真正快乐的状态,并不需要明确的外部奖励,许多因素都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如渴望赞扬和认同等,但其中最有力的一种是理解时的喜悦感。脑对这种感觉有着明确的反应。

例如,在人们突然有一种‘我明白了’的感觉时,脑会突然产生一些神经联结,并察觉到所有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系。这是一种最快乐的脑体验,至少在学习情境中如此,真可谓是一种‘心智的极度快感’。人一旦有这种体验,就会再想拥有。”

真正的学习就是对未知的探究。而探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一旦满足,就会充满愉悦和激情,获得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是直接被告知现成答案所无法体验到的。因为大脑是喜动厌静的器官,新鲜、刺激的信息是促使大脑成长的营养素,对未知的探究会让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于是,快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